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盛唐邢窯
邢窯,是一處隋朝-五代時期的窯場,現存遺址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轄內丘、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據考證,邢窯始燒于北朝,衰于五代,終于元代,唐代時為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
? ? ? ?邢窯開創的獨特制瓷工藝和先進的燒造技術,同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唐人李肇在《國史補》里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 ? ? ?邢窯白瓷產品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規模,使得邢窯與越窯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三彩的出土使邢窯遺址成為中國第三處燒制唐三彩的窯址,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和學術、科研價值。
初唐時期,邢窯是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后逐漸發展鼎盛,使得邢窯與越窯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唐時期,邢窯達到極盛時期,精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瓷器的質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器物種類增多,制瓷工藝達到了純熟的地步,產量大大超過隋代細白瓷,以至進貢皇室,遠銷海外
? ? ? ?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于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兩大代表體系,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發出奪目光彩。絢麗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藝史上的奇葩。陸羽的《茶經》中對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做過生動的對比品評,說越窯青瓷象冰象玉,邢窯白瓷象雪。有觀點認為青瓷,中國瓷器的開始。“古鏡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邢窯的顏色和動人的光潔。唐代越窯青瓷的燒制成功,在于它對溫度的控制,越窯青瓷三大進步還在于燒制原料“花石”的運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勻、柔潤。“古鏡破苔”、“嫩荷涵露”用來形容越窯青瓷鮮麗之顏色和光潔之動人。越窯流行的裝飾紋樣有蓮花、牡丹、寶相花及各類動物圖案,還有波斯風格的聯珠紋,體現出盛世唐朝的開創精神。
? 白瓷的發展起步較遲,而邢窯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潔,細如澄泥,釉色明凈,據此可以證明邢窯白瓷同樣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邢窯外其他產地之白瓷質地制工也較優良,江西州窯也是當時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為黃、綠、白(藍),其發展是從漢代單色釉(綠)到北朝的黃釉綠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彩陶器,色彩絢麗,造型生動,在唐代釉瓷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品種,俗稱“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變化達到富麗華美的裝飾效果。色釉中藍彩較罕見。唐三彩的烘造地點主要在長安及洛陽兩地,唐三彩造型豐富多彩;有生動傳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動物偏,還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邢窯遺址主要分布在內丘、臨城和邢臺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帶,大部分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的李陽河、泜河兩岸。這里地勢西高東低,河流縱橫,到處是沖溝埝垅。在這一帶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賈村、邵明、磁窯溝、永固等地蘊藏著大量的粘土、鋁礬土、硬質耐火土和半軟質粘土。在內邱、臨城和邢臺縣的西部山區還有石英、長石礦物廣泛存在。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為邢窯的燒制奠定了基礎。在北起臨城西雙井,南到邢臺縣西堅固,約60多公里長、近30公里寬的范圍內,分布著不同時期的瓷窯遺址26處。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