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變后,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制作技術,在景德鎮仿制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 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之一,景德鎮窯系屬于宋代六大窯系之一。誕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
? ? ? 景德鎮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完備的陶瓷產業體系,廣泛的國際影響,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的深度開放城市。
? ? ?景德鎮窯據記載始燒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間。建國后發現瓷窯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窯、石虎灣窯、黃泥頭窯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 景德鎮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完備的陶瓷產業體系,廣泛的國際影響,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的深度開放城市。?
? ? ? ? 景德鎮窯據記載始燒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間。建國后發現瓷窯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窯、石虎灣窯、黃泥頭窯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中國傳統的陶瓷可分為三大類:龍窯(傾斜式隧道窯)、階級窯(傾斜式冷底多室窯)以及景德鎮窯(平焰窯)。?景德鎮窯為我國傳統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窯。它的燒成室型呈一頭大一頭小的長橢圓形,近窯門處寬而高,靠近煙囪則逐漸狹窄矮小,故有”鴨蛋窯”之稱,全長約15-20米,容積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為燃料,火焰長而灰分少,因不含硫或者含量極少,適宜燒還原焰,對于白瓷、青花瓷、顏色釉瓷等傳統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裝燒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因窯內腔較高(最高高度不超過6米),便于裝燒大件制品,適合多品種生產的條件。因此,景德鎮窯(在景德鎮也叫柴窯)單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另外,其結構簡單,鎮窯建筑速度快,基建費用少,產量大,周轉期快,可以快速燒成和快速冷卻,適應于景德鎮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傳統風格。對南方某些瓷窯來說,在控制燒成氣氛和瓷器質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鎮窯均較龍窯、階級窯和倒焰窯等優點。
景德鎮瓷窯,據元蔣祁《陶記略》記載,南朝時期即已有瓷業,唐代已燒白瓷,其時景德鎮名新平,又名昌南鎮。北宋初年,向京師貢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間貢瓷得到賞識,改鎮名為景德鎮,并設置監鎮,由官監民燒,創燒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監燒瓷器,創燒出卵白色的“樞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中國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設置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御器廠控制了最熟練的工匠、壟斷優質瓷土和釉料,對制瓷工藝過程制定統一的、精細的分工,規定了各道工序的規格,使制瓷水平大為提高。明代主要燒造青花瓷器,同時創燒出點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種彩瓷品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由于帝王對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窯瓷器,創造新品種,仿造其他手工業品及制作專供外銷的外國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獲得成功。青花及多種彩瓷品種,聞名中外。清代御器廠的監窯官如臧應選、劉源、郎廷極、年希堯、唐英等對景德鎮制瓷技術的提高,起了促進的作用。他們督制的瓷器,被稱為“臧窯”、“郎窯”、“年窯”、“唐窯”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貢獻大,他親自參與燒造,并總結經驗,編寫出《陶成記事碑》和《陶冶圖說》兩部清代制瓷工藝史的重要資料。清末,景德鎮制瓷業已趨衰落。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