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今聲–龍泉窯

龍泉青瓷,浙江省龍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龍泉青瓷的燒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達到鼎盛。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要求最高、生產規(guī)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歷史名窯之一。
2003年02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龍泉青瓷”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

龍泉窯青釉暗花盤

龍泉青瓷傳統(tǒng)上分“哥窯”與“弟窯”。哥、弟窯之說來自明代記載:“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龍泉,又名弟窯。章生一之哥窯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無可考,但說明了兩種不同的龍泉青瓷產品:一種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稱“弟窯”或“龍泉窯”,另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
“哥窯”出現(xiàn)于南宋中晚期,與著名的官、汝、定、鈞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哥窯”以瑰麗、古樸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樸典雅。此類產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開片取勝,因開片難以人為控制,裂紋無意而自然,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樸實、古色古香的審美。

龍泉窯青釉出戟三足爐

“弟窯”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被譽為民窯之巨擘。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紅底足或露胎圖形,產生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xiàn),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云、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現(xiàn)代的龍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花紋鐃式碗

龍泉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以生產青瓷著稱,龐大古代窯址支撐起了著名的龍泉窯。據(jù)考證,青瓷的誕生始于漢代,瓷器質量以浙江的越窯為最好。
20世紀70年代以來,浙江麗水地區(qū)陸續(xù)發(fā)掘一批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墓內出土的瓷器與越窯瓷器略有差別,被推測為龍泉窯早期的產品,龍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窯“秘色瓷”的歷史由此向前推進了600多年。

龍泉窯青釉印花雙魚紋洗

宋元之際,龍泉弟窯青瓷的燒制進入鼎盛時期,經過歷代窯工的智慧和技巧,這里燒制出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青瓷,青瓷“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審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學思想,客觀上也促進了宋代青瓷的發(fā)展。南宋時龍泉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讓龍泉青瓷的發(fā)展達到頂峰,前后輝煌了數(shù)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圍內都受到瓷器愛好者的喜愛。
然而,到了明中后期,隨著皇室品位的改變,龍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紀初,龍泉青瓷窯火幾乎完全熄滅,曾經窯火通明的窯址群已荒廢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