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名揚天下的定窯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原屬今定州市)的澗磁村、野北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從邢窯而來,由于歷史的變遷,定窯隨著地域變化,新瓷土料的運用和制瓷工藝的進步。卞向和認為:定窯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閃爍過光芒,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定窯白秞刻花蟠螭紋直頸盤口瓶

定窯,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為邢窯的后繼者,在五代時期就已經發達。以往文獻多記載窯址在河北正定,1938年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瓷村發現古窯址。近年又多次發掘調查,發現了最下層堆積著晚唐的破片;中層的是五代時就已大量生產;最上層為印花、畫花的薄瓷片,是屬于北宋中期以后,在政和、宣和年間。這些薄瓷片,胎質堅致,釉澤瑩潤,花紋優美,確是很精進的品種;且有些是官窯性質的,如”尚食局、禁苑、奉華、官”等胎上刻字破片的發現,便可證明。

定窯白釉穿帶瓜棱壺

高23.5cm,口徑7.6cm,足徑10.1cm

壺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肩部和近底處均對稱置有雙系。腹部四面凹進,呈瓜棱狀。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釉質瑩潤。

穿帶壺是我國北方民族在游獵生活中使用的貯藏容器

定窯白釉刻花卉紋梅瓶

【簡介】:

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劃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脛部刻上仰蕉葉紋。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使用時應配有木座。釉質滋潤,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特別是所刻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

刻花、劃花是定窯常見的裝飾方法,常用于瓶、缽、碗、盤上。紋飾有云龍、蓮瓣、荷葉、萱草、游魚、游鴨紋等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紋盤

由于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制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于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后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