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歐洲工匠如何腦洞大開改裝德化瓷器

德化窯瓷器,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古刺桐港最重要的貿易標的在全球范圍內流通。14世紀以后,德化窯瓷器輾轉傳入歐洲,被視為稀世珍寶,貴如黃金,成為歐洲貴族等上流階層喜好之物。在被接受的過程中,同時也會根據消費地的審美風尚、生活需求,在當地被重新裝飾和加以改造。這種現象當時在歐洲十分流行,且類型多樣,特色鮮明。

 ? 德化外銷瓷在歐洲的改裝與重飾 

? 加彩裝飾

歐洲工匠在已燒成的中國瓷器上再次進行彩繪。這類做法有時會結合器物原有的裝飾,有時并不考慮作品本身已有的紋飾。例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所藏德化白瓷獅子雕塑的底座上就描繪了西方人物狩獵場景,應該是模仿自歐洲版畫,這種不考慮原作品裝飾,中西兼有的加彩方式,正印證了改裝與重飾的重要初衷之一,隱藏不被當時當地歡迎的風格,迎合不斷變化的流行趣味。

德化窯白瓷獅子雕塑?清代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藏?劉朝暉 攝

? 金屬附件鑲嵌

“金屬鑲嵌”并不是僅針對東方瓷器的裝飾技法。實際上,在東方瓷器大量進入之前,對器物進行金屬鑲嵌的做法在歐洲已經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和傳統。從14世紀起,歐洲人就開始為進口的珍貴器物鑲嵌上金屬附件,鑲嵌對象的范圍拓展到包括陶瓷在內的各式奇珍異寶和工藝品。

清?德化白瓷犀角杯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對中國瓷器進行的金屬鑲嵌,主要是以貴金屬襯托瓷器本身的珍貴,基本不改變器物原本的造型。

17世紀以后,隨著中西瓷器貿易的擴張,大量輸入歐洲的中國外銷瓷由奇珍異寶演變為奢侈消費品,開始適應消費者的習慣,也融入當地的生活和裝飾風格。

被金屬鑲嵌的中國瓷器,成為東方異域風情和西方工藝的融合體。這些被改飾的中國瓷器,也成為歐洲設計藝術再創作的媒介。18世紀,東方瓷器的金屬改飾在歐洲達到了歷史巔峰,尤以法國為盛。

清?德化白瓷透雕杯(兩只對扣)
大英博物館藏

進入異域的中國外銷瓷并不能完全滿足歐洲人的使用需求,金屬附件由此被用來改造原有的東方瓷器,以改變器物的功能,符合當地的使用習慣。

白釉杯改裝墨水臺

中國德化窯瓷器,18世紀

法國鑲嵌,約1740年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德化窯花瓶、鑲嵌法國銀制附件?花瓶(腹部以上被切割):康熙年間?底座及蓋等附件:公元1722~1727年法國巴黎加裝?高19.4厘米,寬8.6厘米,深7.7厘米?美國保羅·蓋蒂博物館藏(91.DI.103.1-2)

上圖原是一對德化窯花瓶,肩部以下位置各有一對獅形紐,后被截去頸部。18世紀20年代,它被加裝了銀質的底和鏤空蓋,整個肩部被打孔并在孔處鑲嵌六瓣星形銀扣。這對花瓶被改造成承裝香料的擴香器,香料的香氣可以通過肩部的孔洞和鏤空蓋散發出來。

上述這幾種改裝思路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基于保護易碎和珍貴材質的目的;二是為迎合當地的使用習慣;第三種思路是加強附件本身的裝飾性,使之與歐洲室內裝飾風尚相呼應。

白釉梅花紋瓶改裝香薰(一對)

中國德化窯瓷器,清康熙(1662—1722)

法國鑲嵌,約1710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但這些思路往往會在同一件器物上兼而有之。比如,一些改變器物功能的設計也是出于對器物的珍視保護,具體體現為對殘損器物的再利用。此外,18世紀前20年的作品雖然在附件裝飾上相對簡潔,但往往也不是為了實用而做的保護處理,而只是依照保護思路而做的裝飾,更多的器物依然是作為陳設品使用的。

來源: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