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红樱桃_午夜福利亚洲国产精品_真人一级毛片无码中文字幕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2019国语在线_国产成人精品毛片卡_中文 亚洲 日韩 欧美_成人aⅴ国产在线_日本三级片免费看精品久久_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亚洲精品第一页

探訪河北井陘“千年瓷鄉”:窯火里的古瓷新韻

甘陶河與綿河環抱中的南橫口村垴子街5號,“燕趙老字號”井陘“慶源成”瓷號設計總監王唯同正為一批新趕制的“中山茶具”手工拉坯。這些在外觀設計上融入“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元素的陶瓷茶具,代表著石家莊地域文化,深受來此觀光的游客喜愛。

  始建于西漢的中國傳統村落南橫口,為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下轄村。這是一座有著千年制瓷歷史的“陶瓷之鄉”,曾是河北四大名窯之一——井陘窯的主要窯址之一。現“慶源成”瓷號所在院落,即是始于清咸豐年間的南橫口瓷窯老商號“慶源成”所在地。

 創燒于隋代的井陘窯,盛于宋金,燒造歷史近1500年,卻直至20世紀80年代方為人知。這個在裝飾工藝方面頗具特色,與邢窯、定窯窯址距離約百公里的窯口,一直隱匿于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其產品常被誤認作“土定”“定西窯”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井陘窯的發現者孟繁峰曾在受訪時表示,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不同,井陘窯窯址大多處于太行山深山區,環境較閉塞,故而導致其發現時間最晚。

  2013年,“井陘窯傳統燒制技藝”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橫口的窯火自宋金始,至今千年不熄。“慶源成”瓷號延續著井陘窯的古法燒制和手工技藝,瓷器呈現出原始拙樸的素美。“我們研發出多種泥胎、釉料配方,同時創新器型外觀,講究粗泥細作,尤其部分注入相關文化元素的作品,成為熱銷的‘文創伴手禮’。”“慶源成”瓷號負責人于會明說,瓷號每年生產陶瓷2萬余件,市場供不應求。

  以“慶源成”為代表,舊日南橫口村民多以燒制瓷器為業。“20世紀50年代,不足千人的南橫口村,卻有窯口80多座。如今村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半數以上的人擁有制瓷手藝。”南橫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風棟說。

  村中因此有了無數廢棄的匣缽(注:燒制陶瓷的窯具之一),俗稱“籠盔”。這些匣缽被村民們廣泛應用于村中建筑。于是,這種由匣缽堆砌的墻體,成為南橫口別具一格的標志。街巷內,匣缽墻、石頭路、古窯、古瓷、古宅、古樹,與環村的甘陶河、綿河相映成趣。

這里的窯口,是北方瓷窯典型的圓窯造型,俗稱饅頭窯。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井陘窯南橫口窯址,是已發現井陘窯遺址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窯址。進入其內部一窺,曾經窯火旺盛的火膛、擺滿瓷器的窯床都保留著原有風貌,讓人遙想它曾經窯火生輝的年代。

  歷史上屬于太行古八陘之一的井陘,行路之苦有若蜀道。巧妙的是,南橫口窯址距離甘陶河河岸僅百米,甘陶河與綿河相匯后的綿蔓河,為井陘窯瓷器外銷提供了便利的水路。

  “井陘窯的歷次考古發掘表明,最遲到金代時,井陘窯瓷器就已通過水路東出井陘到達真定(今河北正定),繼而運銷全國甚至海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黃信說,遂有《正定府志》記載:“真定府產瓷器,明時充貢出井陘。”

  坐落于南橫口村中部,距甘陶河約五六十米的“燕趙老字號”井陘“陘山聚記”瓷號內,不少游客正帶著孩子體驗陶藝制作。30元人民幣的體驗價,讓大部分游客感覺很“親民”。

  “陘山聚記”瓷號負責人李懷林介紹說,體驗者年齡從三歲至六七十歲不等。有外地游客專程到此制作公道杯,并親手刻上朋友的名字,燒制完成后贈送給對方。

  對井陘窯獨特裝飾技法戳印點彩等頗有研究的李懷林,會不定期組織戳印技藝等專題活動,教授游客體驗這些傳統工藝。

  令李懷林欣喜的是,“陘山聚記”瓷號近年快速發展,這與2016年開始打造的南橫口陶瓷水鎮發展同步。每到節假日,體驗者數量伴隨當地客流增長常常“井噴”。

  陶瓷水鎮主打古瓷水韻,旨在對南橫口村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利用。據介紹,井陘縣投資逾2.5億元,在南橫口村建設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等文旅項目,助力打造以“濕地和陶瓷”為主題的綿蔓河濕地旅游經濟帶。

 “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賞民俗、制陶瓷,晚上可欣賞陶瓷水鎮燈火水景、夜景。”陶瓷水鎮運營企業河北弘樂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輝表示,非遺表演、文創市集等系列活動正陸續謀劃展開,陶瓷衍生品、槳板賽事等新業態也在布局中,這里逐漸成為周邊民眾“微度假”“微旅游”的熱門選擇。

  隨著南橫口陶瓷水鎮持續出圈,當地手作店、咖啡館、民宿等均迎來大量客流,“人流量”變為“經濟增量”。“村內山楂小院、太空艙等精品民宿經常一房難求,同時帶動了陶瓷工藝品、餐飲等多個業態。”馬風棟說,依托文旅產業,村集體每年收入逾4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2.3萬元。

  “近年來,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下,南橫口村作為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村,集中實施了傳統建筑修繕、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村落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提升,煥發勃勃生機。”井陘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海維表示,為進一步傳承陶瓷文化,留住歷史記憶,井陘縣將繼續推動南橫口村傳統村落保護修復,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繕、古窯恢復、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鎮特色文化圈層,喚起游客的鄉愁記憶。

來源:中國新聞網

“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國博開展

2024年6月27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南6、南7展廳對公眾展出,受到觀眾歡迎。

建窯,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以生產黑釉瓷器著稱。建窯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產品以碗類居多,文獻稱之為“甌”或“盞”,統稱為“建盞”。兩宋斗茶之風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引為時尚。建盞造型簡約,摒棄了過于繁雜的裝飾,其黑色釉面最適宜襯托茶沫的白色,是審美與實用的一種自然結合,故被認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風靡。受此影響,周邊地區窯場紛紛仿燒建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業集群,并廣銷海外,促進了中國古代制瓷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陶瓷藝術。建窯窯工對溫度火候的掌控爐火純青,燒到一定溫度時就要開始降溫,讓釉液在自然狀態下流淌,形成獨具特色的窯變釉面,如兔毫釉、油滴釉、鷓鴣斑、曜變等珍稀品種。據16世紀出版的日本文獻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兔毫釉似兔毛纖細柔長,油滴釉似繁星點點閃爍,鷓鴣斑似鷓鴣鳥紋若脂似玉,曜變似日月星河宇宙浩瀚,無不傳遞出自然質樸的美感,反映了宋人恬淡典雅,在平靜中求變化的審美情趣。

千年窯火,匠心不輟。當代建盞傳承人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從新時代審美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改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探索,推陳出新,創造出種類繁多的釉面和器型,極大地豐富了建窯建盞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實現了當代建盞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讓千年瓷窯煥發新機。

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舉辦“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精心遴選了135件古代建窯建盞及相關文物,同時展出298件當代建窯工藝品。展覽分“古韻悠長”“啜英咀華”“星河流轉”“匠心獨運”“薪火相傳”五個單元,從考古發現、文化內涵、藝術風韻、工藝傳承創新、新時代新發展等多個角度,系統全面地展示建窯建盞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工藝創造。

“一盞一世界”,歡迎跟隨展覽走進建盞的廣闊天地中,領略土與火鍛造出的璀璨文明。

來源:國家博物館

百余件鄭商瓷在開封展出 傳承商代青瓷文化

“絲路時代·中國符號——國瓷·鄭商瓷特展”在河南開封啟幕。

本次特展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鄭商瓷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體現了中原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鄭商瓷由鄭州大學教授閻夫立、李梅花夫婦在繼承商代青瓷制作工藝和吸收“五大名瓷”精華的基礎上首創,在釉色上采取以春天為主基調的綠色釉面,與其器型上的金色紋路形成搭配,感染力強。

圖為參觀者觀賞瓷器。史長來 攝

  “自古以來,我國素有‘陶瓷之國’的美名,而‘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古代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通道,向世界各地輸送了大量的精美瓷器,使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特展策展人梁啟明介紹,鄭商瓷是以“鄭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為名,是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也是代表鄭州商文化的新瓷種。

  據介紹,鄭商瓷曾受邀參加中國上海、韓國麗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和其它大型國際文化交流展。

圖為特展展出的瓷器。史長來 攝

  本次特展由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管委會指導,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陶瓷研究中心、開封經開數字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共同主辦。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2022年獲批成為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致力于建設文化開放先行區、國際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千米海底 驚艷出世

 海南日報記者劉曉惠

  海上工作500天,載人潛水器(HOV)下潛63次,載人潛水器在水中時長542小時,帶纜無人潛水器(ROV)下潛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

  這一串數字,凝結著考古工作者的心血與智慧,也開啟了我國深海考古的新篇章。歷時一年,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三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工作落幕。

  潮起浪涌,深海考古隊歷經了怎樣的過程?泱泱南海,這次深海考古打開了怎樣的“時光寶盒”?

俯瞰駛向深海考古的潛水器——“深海勇士”號。

  潛入深藍

  “發現大片陶罐!”“數以萬計!”時間的指針撥回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正在執行第500潛次任務時,潛航員在海底發出了驚呼。

  這一刻,定格成中國考古史上的重要時刻。

  近7個月后,2023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對外發布消息:我國南海發現兩處明代沉船,分別被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和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年代比較明確。其中,一號沉船文物以陶瓷器為主,散落范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十萬件;二號沉船則發現大量原木。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獅子魚”號無人水下遙控潛水器,聯合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開展了三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深藍之下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文物提取。

一號沉船核心區攝影拼接圖。

  2023年9月下旬,在水下考古調查第二階段,“95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助理館員董佳馨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深海考古下潛作業。

  “我比任何人都緊張。”下水前一晚,董佳馨失眠到深夜。第二天,上午8點,她雙手微微顫抖著進入潛水器。

  300米、500米、800米……潛水器緩緩下潛,潛水器照明燈打開的一瞬間,舷窗外出現了散落在海底的瓷器。此時,董佳馨和同事已潛入海底1500米,抵達西北陸坡一號沉船的核心地帶。

  她先是看向右側舷窗,當她扭頭看見正面舷窗時,心里一震。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山丘,定睛一看,小山丘由數以萬計的瓷器堆成,層層疊疊,鋪向遠處,“太壯觀了!”

  “這是我夢一百次、一千次也不會想到的景象。”此次考古調查項目副領隊鄧啟江有過多次水下考古經歷,當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躍然眼前,他感到驚訝又興奮。

  透過影像畫面,海南日報記者看到在遺址核心區,堆疊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成片瓷器,瓷器上散落著泥沙,有的地方還長出了水草。部分裸露在水底的瓷器,花紋清晰,顏色鮮艷,驚艷不已。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鍵介紹,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水下文物非常豐富,不僅器型多,而且瓷器的品種也多,有青花瓷器、單色釉、釉上彩,以及琺華器,甚至還包括金屬器。“這反映了當時瓷器對外貿易非常繁榮。”孫鍵說。

  解碼歷史

  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來,南海一直是重要的商貿通道,廣袤的海面上,貨船商賈往來不絕。南海西北陸坡的兩處沉船,它們來自何方?又要去往何處?

  考古調查探明,一號沉船的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二號沉船的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十多海里。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一號沉船的始發港可能為廣東或福建沿海,從海南島東部穿南海西北陸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前往貿易中轉地馬六甲。二號沉船可能在馬六甲裝載原木后,經過越南中南部,穿過南海西北陸坡海域,再經海南島東部,返回廣東或福建沿海港口。

  “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的繁盛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說。

  明晰了沉船的來處和去處,考古隊又是如何判斷沉船的年代?

  在第一階段的考古調查中,考古隊通過觀察一號沉船出水青花瓷的器型器類、胎釉成分、裝飾技法等,認為一號沉船遺址年代約為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但也有專家指出該船的年代可能為明弘治時期(1488年—1505年)。

  說法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治至正德年間民窯青花瓷器物器形的生產延續性很長,幾乎沒有太大變化,較難區分。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考古隊對一號沉船年代的判斷。

  今年5月,第三階段考古調查出水了一件干支紀年“丙寅年造”款紅綠彩碗。這只碗內底部繪有紅綠彩繪仙人醉酒圖,外腹部有紅綠彩繪嬰戲紋,外底以紅彩雙方框書“丙寅年造”款。“第三階段考古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這只‘丙寅年造’款紅綠彩碗,坐實了一號沉船的年代為明正德年間。”宋建忠說。

  宋建忠解析道,丙寅年為六十組干支紀年中的一個,六十年為一輪,明代丙寅年包括1386年(洪武十九年)、1446年(正統十一年)、1506年(正德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1626年(天啟六年)。又根據第二階段推測一號沉船年代為弘治至正德年間,發現只有1506年(正德元年)符合這一年代范圍,其上1446年(正統十一年)與其下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兩朝的瓷器特征與一號沉船船貨明顯不符,進而明確此款確為1506年(正德元年)。

  “我們是幸運的!這只紅綠彩碗是在第三階段最后幾次的下潛任務中被發現的,它的出現,讓我們對一號沉船遺址的年代有了新的認識,提供了更為準確的考古證據。”宋建忠說。

  從人類文明史來看,一號沉船遺址滿載如此巨大體量的外銷瓷貨物,反映了在歐洲人主導的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以中國為中心的南海貿易航線,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環,在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遺珍出水

  南海西北陸坡兩艘沉船所載貨物數量巨大,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色彩斑斕的琺華器。

  琺華,又稱“琺花”“法花”“法華”,是一種以陶或瓷土為胎,施藍、綠、白、紫等各色中溫釉,采用瀝粉之法勾勒紋樣輪廓,二次燒成的器物。一號沉船的琺華器器形多為罐和梅瓶。

  琺華有多驚艷?6月13日,記者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出水文物脫鹽室,看到了部分出水瓷器正浸泡在去離子水中,進行脫鹽處理。在放置了20余件瓷器的池子里,記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只藍色的瓷瓶。其瓶身繪有花紋,整體藍得鮮艷,花瓣白如潔玉,花蕊黃如金珀,做工十分精美。這是一只一號沉船出水的琺華梅瓶。

  “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許之衡所著的《飲流齋說瓷》就曾如此描述琺華瓷器。

  目前,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琺華器多為傳世品,考古發現的歷來罕見。一號沉船出現批量的琺華器,可謂驚艷天下。

青花人物紋罐。

螺形執壺。

鷺形執壺。

琺華貼金梅瓶。

象形執壺。

二號沉船烏木。

在浸泡瓷器的水池中,還有一件青花罐因體型相對較大而引起記者注意。其高約29厘米,外壁紋飾分為五組,以弦紋相隔。頸部繪云紋,頸肩交接處繪如意云頭紋,肩部繪蕉葉紋,腹部繪人物故事圖,近底部繪蕉葉紋。仔細一瞧,甚至還能看清畫中人臉上的神情。

  出水瓷器中,比較特別的還有紅綠彩瓷。不同于常見的青瓷,其釉面常以紅、綠、黃等彩勾畫出紋飾。出水的多件紅綠彩瓷紋樣各異,有人物紋碗、魚紋碗、花卉紋盤等,潔白的釉色和大面積的紅彩相配合,使人感到顏色十分明快、鮮艷。

  出水文物脫鹽室里,共擺放著三個裝有文物的大水池,其中兩個放置的是瓷器,另一個放置的是二號沉船出水的烏木。該水池中,共有五塊出水的木頭,其中三塊是普通船木,兩塊是烏木。對比之下,船木腐蝕程度高,木上的漏洞清晰可見,而烏木則密實黑亮,看不出被腐蝕的痕跡。

  宋建忠介紹,二號沉船遺址的出水原木為柿科柿屬的烏木,該樹種自然分布地區為斯里蘭卡、印度南部、安達曼群島以及尼科巴群島。

  明朝時期,各種史料對于進貢烏木多有記載。明代中后期奢靡之風愈演愈烈,達官顯貴喜用名貴木材制作家具及其他器具。

  “二號沉船的烏木從南亞進口回來,主要用于明代中期家具、藝術品的制作,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宋建忠說,一號沉船的琺華器、二號沉船的烏木均是沉船考古的首次發現,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重要見證,為中國航海史、海洋貿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來源:海南日報

兩岸陶瓷藝術展開幕 180件陶瓷作品展中華瓷韻之美

6月1日,以“公望哲匠 心薪相印”為主題的兩岸陶瓷藝術展在浙江杭州富陽開幕。

6月1日,180件兩岸陶瓷藝術作品在杭州富陽展出。 郭其鈺 攝

  現場共展出180件來自兩岸的陶瓷藝術作品,不僅有當代陶瓷藝術品,還有珍貴的陶瓷文物。70余位兩岸藝術家互相交流切磋,以陶瓷為媒促進兩岸藝術文化交流,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

  此次展出分為“妙悟薪傳”“器以載道”“千杯萬盞”三個主題。其中“器以載道”展由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所構成,歷史上五大名窯開創了制瓷“器以載道”的先聲,亦是宋人“師古而不泥古”文化思潮下的創新實踐。

  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葉國珍潛心研究南宋官窯四十年,是“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表示,“中華陶瓷歷史文化藝術是海峽兩岸一座十分重要的文化橋梁,當前兩岸在傳統陶瓷制作技藝方面已有相互借鑒,希望通過深入豐富的交流,推動陶瓷藝術的創新與合作。”

  “千杯萬盞”展名源自“酒逢知己千杯少”,該展覽聚焦兩岸陶瓷藝術家的杯器創作,展出品類涉及柴燒、紫砂、青瓷、釉下青花、釉上彩繪等。其中相較于瓷器的精美華貴,臺灣柴燒作品更為古樸自然,別具美感。

  “柴燒是以木材燃料高溫燒成,其自然散發的金屬光澤,以及天然粗獷的落灰色,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分。臺灣的柴燒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帶動了獨特的柴燒收藏潮流。”臺灣陶藝協會榮譽理事長丘永祥希望通過此次藝術展,讓兩岸陶藝工作者了解柴燒方法,彼此分享經驗心得,享受做陶瓷的樂趣。

  來自臺灣彰化的邱榆芳是中國美術學院陶藝專業的研究生,即將畢業的她選擇來到富陽公望兩岸圓緣園創業。她希望把兩岸的陶瓷技藝和創意靈感相結合,讓陶瓷藝術在年輕一代手中實現創新發展。

  據了解,此次藝術展系2024“公望富春”兩岸文化交流周主題活動。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實現曠世合璧。為紀念這次“山水合璧”,此后每年這一天富陽都會舉辦“公望富春·兩岸文化周”活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河北內丘:“對話”千年邢白瓷

5月15日,邢臺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在邢窯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劉繼東 攝

  近日,邢臺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師生走進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的邢窯博物館,了解邢窯發展歷史,拍攝雙語視頻,向世界傳播邢窯文化。

  邢窯,始創于北朝,發展于隋,興盛于唐,是隋唐時期七大名窯之一。內丘縣在唐代是生產白瓷的中心窯場,并與越窯青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瓷系。2014年,邢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創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邢瓷器物繪畫展等方式,讓更多人認識邢窯、了解邢窯,弘揚邢窯文化,傳承和發展邢窯陶瓷燒制技藝。(文/張鵬翔)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4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啟幕 助推“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福州5月9日電 (記者 龍敏)2024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9日在福建福州啟幕,展覽面積6萬平方米,吸引了50多個地方特色展團集中展示,12萬余件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參展,助推“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5月9日,2024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福建福州開幕,集中展示工藝美術從業者創作的陶瓷、雕刻、織繡、水晶、香器漆器等全品類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圖為福建德化白瓷展區吸引參觀者。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為推動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本屆展會首次打造了傳統工藝大國非遺工匠展區。近百位工藝美術大師將工作臺搬到了展廳中,剪紙、拉坯、雕瓷、緙絲、面塑、泥塑、點藍……打造“百工競藝的‘非遺’盛宴”,讓觀眾面對面了解傳統“非遺”技藝。

  在福建展團,156家工藝美術企業和大師工匠工作室參展,展品涵蓋泥塑、陶瓷、木雕、雕漆、壽山石雕、硯雕、貝雕等多個傳統工藝門類。

5月9日,2024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福建福州開幕,集中展示工藝美術從業者創作的陶瓷、雕刻、織繡、水晶、香器漆器等全品類工藝美術優秀作品。圖為岫玉雕刻作品《物阜年豐》吸引參觀者。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來自廣西北海的石女士現場體驗了“惠安影雕”的制作技藝,“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不易,力量的控制要掌握好,更要有耐心。”已從業超30年的影雕工藝員呂婷燕介紹,“惠安影雕”就是在石頭上刺繡,要根據明暗來雕,要有立體感。

  在浙江展團,參展商葉其丹忙著推廣夾纈文創產品。他說,夾纈是中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曾是浙南民間婚嫁必備用品,但近年來一度面臨即將消失的窘境。

  “我們做了很多創新,比如應用到手機、背包、袋子、鉛筆盒上。”葉其丹說,希望能通過此次展覽更好地宣傳推廣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古老的夾纈推薦給年輕一代。

  2024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是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為期四天,中國工美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中國玉石器”百花獎“評選等多場活動將同期舉辦。(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文化中國行|景德鎮陶陽里:一眼千年 瓷都新韻

景德鎮是我國的“千年瓷都”,可以說“一座景德鎮,半部陶瓷史”。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還保留著景德鎮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見證地,被譽為景德鎮的“活化石”。讓我們跟隨記者走進陶陽里,透過這條瓷都老街的變遷,來探尋景德鎮千年窯火越燒越旺的“密碼”。 

景德鎮擁有2000多年的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位于老城區的陶陽里是景德鎮瓷業的中心,明清時期手工制瓷技藝達到巔峰,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故宮95%的藏瓷燒制于此。

窯磚鋪蓋的小徑、古風猶存的石刻、斑駁古舊的窯房……漫步陶陽里,街區布局的每一個空間都和瓷有關。108條歷經千年的老城里弄、400多年歷史的明清窯作群落,無不訴說著當年景德鎮“沿河建窯,因窯成市”的繁華。

由瓷而生、伴瓷而興的陶陽里,展現著瓷都老街獨有的歷史文化肌理。隨著近年來修繕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城市記憶正在被“喚醒”。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窯,是景德鎮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窯遺址。如今,在老師傅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座老窯所承載的歷史文脈和陶瓷文化正在煥發出新的活力。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 在我們徐家窯的這個窯體上有這樣一條紅線,紅線的下方是它的老窯體。而紅線的上方,是我們的匠人們用一磚一磚重新壘砌起來的新窯體。如果沒有這條紅線,其實我們很難看出它們兩者之間的區別。透過這個窯口,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匠人們在開窯的時候看到自己作品的那份喜悅。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不僅淬煉出光潔溫潤的瓷器,也刻寫出一個街區、一座城市的獨特基因,孕育出瑰麗的中國陶瓷文化。

與徐家窯相鄰的御窯廠遺址考古公園,一個個考古發掘的舊址,向人們展示著御窯廠為皇家燒造瓷器長達542年的輝煌傳奇,而九個大小不一的雙曲面拱體建筑組成的御窯博物館,則陳列著從地下挖掘整理出來的一件件由碎片拼接出的精美瓷器。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 翁彥俊: 我們的所有的展品都來自于我們身后的御窯廠,通過考古挖掘出來的。當年御窯對落選品的處理制度非常嚴格,不合格的就要打碎還集中掩埋,所以我們能夠發現這么多的碎片,并且能夠把它拼對出來。這個龍缸很能代表御窯博物館的特色。

昔日沒有機會嶄露頭腳的瓷器,如今成為了一個個寶貴的歷史見證,跨越數千年,用另一種形式綻放光彩。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的每一棟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處細節都在講述歷史,包裹著“千年瓷都”的記憶傳承。

千年窯火永燃不熄,傳統技藝薪火相傳,這里的人千百年來與陶瓷結成命運共同體,代代守護瓷都文脈。孫立新一家四代都是青花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從小在陶陽里長大的他,如今每天在這里和往來游客互動,向全世界傳遞中國瓷器的文化魅力。 寥寥數筆,一兩分鐘的時間,一個生動的繪畫作品就呈現在了陶坯上,栩栩如生。

青花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孫立新: 我們可以在這里感受到我們前人的那種光芒給我們帶來的榮耀,同時也鼓勵我們更好地把手藝傳承好。

如今的陶陽里,依然有柴窯的煙火,有百年傳承的工匠,有完整的造瓷技藝。這座用瓷器堆疊起來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來,或參觀游覽,或拜師學藝。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斷被“活化”,文化自信的窯火也越燃越旺,把“千年瓷都”這張靚麗的名片擦得更亮。

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 呂品昌: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陶瓷文化大國,陶瓷也是一個最佳的載體,是一個以瓷為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一個最好的媒介。

來源:央視網

“瓷都盛宴”亮相京城 15道“地標”特色美食打造舌尖上的“德化鄉味”

4月21日,北京福建會客廳·閩物之美——德化美食美器推介活動在北京福建大廈舉辦。作為子活動,“一縣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鑒周活動同步舉行。15道德化“地標”特色美食悉數亮相,現場制作、展示、品鑒,參會嘉賓感受德化陶瓷氣韻,品嘗德化美味佳肴,領略世界瓷都的瓷光山色。

據悉,“一縣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鑒周活動,由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商務廳、福建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指導,德化縣人民政府主辦。

過水撈熟的面線和少量德化農家釀造的紅酒拌制而成的紅菇拌面線,滑嫩爽口,補血養氣,營養豐富,茶油壇香羊肉、茶油煎鯰魚、芋頭粉蒸肉……在現場,德化本土廚師團隊當場烹飪,所用食材也都從德化當地精選后運輸進京。經過廚師一番切炒顛烹,廚師們將美食巧妙地點綴在精美的德化白瓷器皿上,形成了視覺和味覺俱佳的“瓷都盛宴”。

德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生態環境賜予了德化豐富的原生態食材,樸實熱情而充滿智慧的德化人民將這些珍饈制作成了一道道美味招待八方來客。“一縣一桌菜·瓷都盛宴”品鑒菜,食材甄選德化天然鄉土食材,餐具器皿選用德化生產的高品質精美陶瓷餐具,打造了一桌“色、香、味、形、器”集全的“瓷都盛宴”,實現了美食與美器的完美融合。

德化,是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縣域旅游潛力百佳縣。近年來,隨著德化旅游業的發展,地方特色鄉土菜、風味小吃凸顯出它的獨特魅力。以德化地方綠色、健康、環保的土特產為主要原材料,德化人創造出“家里家鄉家常味,土烹土調土氣息”的鄉土菜已是聲名鵲起。

德化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三黑三黃三寶”等優質維色生態食材,培育了1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居全省第一,成為福建省第一個獲得農業農村部批準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整體推進試點縣”。圍繞“三黑三黃三寶”等特色農產品,研創藥膳養生、生態菜肴、民俗餐飲等特色美食,連續舉辦三屆“原味德化”美食節,開展“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名宴”等評選,打造舌尖上的“德化鄉味”。

4月19日至4月23日,舉辦“一縣一桌菜·德化篇之‘瓷都盛宴’”北京品鑒周活動,旨在通過美食品鑒、現場互動等形式深入展示閩南傳統美食文化,深度挖掘、保護和促進閩南風味歷史文化傳承,傳承創新傳統小吃美食制作技藝,推動德化菜吸收創新,繁榮餐飲市場,引導消費升級,不斷提升德化菜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助力德化美食走出去,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來源:東方網

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藝術IP聚集地新聞發布會隆重舉行

2024年4月19日,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藝術IP聚集地新聞發布會及主題研討會在江西景德鎮舉行。活動由景德鎮市委宣傳部指導,景德鎮市昌江區人民政府、景德鎮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主辦,昌江區委宣傳部、昌江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昌江區國資公司、景德鎮國家陶瓷版權交易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承辦,景德鎮國興文旅公司、深圳御窯文化發展公司、中國藝術名校創聯基地執行承辦,景德鎮團市委、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中心、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景德鎮非遺保護中心、景德鎮青年聯合會等單位提供支持。

景德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新江,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副局長王堯,景德鎮市人事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杰,景德鎮昌南里陶瓷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志華,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原局長江華,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副書記程麗,景德鎮美術館黨支部書記、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岳峻,景德鎮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董宇,景德鎮市昌江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許榮崽,景德鎮市昌江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局長陳玉芳,景德鎮市昌江區國資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添翼,景德鎮昌江區團區委書記余晨、景德鎮市青聯聯合會秘書長周倞、景德鎮昌南里陶瓷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博、景德鎮市昌江區國資公司副總經理楊信均參加了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IP聚集地研討會。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黨委書記,現任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國際文化交流與研究中心主任單威,博士生導師、美術史學博士、美術批評家及策展人王春辰教授,央視網網媒中心負責人張暉,江西省文旅廳原二級巡視員,景德鎮陶瓷研究院黨委書記吳浪,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工作委員會主任、昌南里招商運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琥,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張三聰,江西省數字文化集團總經理干霖,清華文產數字產業院院長、中國城市禮物設計聯盟發起人任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有關負責人、教授鐘振華,國內頂尖CG原畫大師、獨立漫畫制作人張詩浩,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院長鄒勇文,深圳市工藝禮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吳雅琴,江西省出版集團紅星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鑫,阿特網總裁、中國當代藝術文獻主編邵琦,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深圳區主席鄭思怡 ,深圳市酷熊冰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金佳宏,景德鎮市雕塑協會常務理事、韓國陶藝振興院理事、韓國福建商會副會長、四川美術學院景德鎮藝創中心負責人陳恩澤等人均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及主題研討會活動。

活動主題研討會于當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3時30分,在昌南里街區標志性建筑“大碗”一樓舉行,由博士生導師、美術史學博士、美術批評家及策展人、現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王春辰教授擔任學術主持,景德鎮市昌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寧燁琳致歡迎辭。

參會人員包括來自八大美院的專家學者、國際陶瓷潮流IP領域及文旅專家,景德鎮相關部門,央視、國家博物館、騰訊、雅昌集團、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華夏文化科技集團、北京獵戶星空科技、酷熊冰雪、江西省數字文化集團、紅星文化、善合餐飲等機構或企業負責人。

寧燁琳向與會者介紹了景德鎮在陶瓷發展史的歷史地位,以及當地近年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成就,描述了對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IP聚集地項目未來發展的期待。

黃琥在研討會借助PPT向來賓介紹了昌南里項目的詳情,景德鎮有意以昌南里園區為核心,融合國內外潮流IP文化,結合景德鎮傳承千年陶瓷工藝、完善產業鏈及非遺技藝,將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創意設計和潮流藝術高地。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則稱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他認為昌南里項目的開啟具備特殊意義,對國內潮玩事業發展、藝術跨界創作均具有重大影響,意味著景德鎮、乃至江西潮玩業邁入“創想、創意、創新的開局”。

研討會圍繞“昌南里發展現狀及目標定位分析”、“國際陶瓷潮流IP趨勢研究”、“昌南里:陶瓷與國際潮流IP的結合路徑”、“潮流藝術與陶瓷創新設計案例分享”、“昌南里作為文旅街區的發展策略與政策建議”、“昌南里時尚商業版塊的發展策略與政策建議”、“昌南里作為潮玩小鎮對陶瓷設計的提升策略與政策建議”等多項議題展開。與會專家、學者及機構負責人無不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昌南里未來的發展方向。

研討會結束后,與會嘉賓移步昌南里長天酒店,參加聲勢浩大的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藝術IP聚集地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在景德鎮市昌江區委宣傳部的主持下正式舉行,景德鎮市昌江區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興文旅總經理楊信向來賓介紹了昌南里的未來規劃。昌江區商務局、文旅局、昌江區團委則在發布會上宣布啟動“昌南里形象大使”選拔賽,并公布賽程和評選標準。

發布會結束后,央視、騰訊、雅昌集團、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華夏文化科技集團、紅星文化、北京獵戶星空科技、酷熊冰雪世界等企業與昌南里在“大碗”舉行了簽約合作儀式。

昌南里位于通往高鐵站的必經之路,距全國100個重要支線機場之一的景德鎮機場僅7.4公里,周邊匯集著行政服務中心、市政府、法院等200余家行政服務機構。昌南里街區(小鎮)占地1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40000平米,項目以時尚潮流為基本色,目標商戶均為國際、國內潮流文化IP及藝術家、設計師、畫廊、藝術品機構、創意品牌等,旨在成為全球潮流藝術家、設計師、收藏家、愛好者的聚集地,推動國際潮流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陶瓷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此前昌南里不僅已被評為3A景區,更被業界視為瓷文化元素與當代潮流審美相結合的典范。在此基礎上,項目秉承多業態、多元化、國際化的商業布局,設立潮流藝術展示區、時尚創意商業區、陶瓷潮流藝術區、陶瓷藝術孵化基地等多個功能分區,建設國際潮玩IP版權交易中心、陶瓷潮玩產業孵化基金、國際潮流IP+陶瓷(設計、打樣、聯名)轉化中心、國際潮流藝術家駐地計劃、昌南里國際潮流藝術館五大平臺,未來還將打造國際潮流設計大賽、“昌南碗集”創意集市、昌南里國際潮流藝術節、昌南里二手潮玩交易中心四大品牌。

可以預見的是,昌南里將成為多元化、國際化的IP藝術中心、商業中心、產業孵化中心,它不僅是景德鎮又一個文旅網紅小鎮(街區),更有望成為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互融的經典案例。

目前,已經與昌南里確定合作關系的企業、機構包括但不限于央視、騰訊、雅昌集團、QTX深圳潮玩展、《香港潮流》、華夏文化科技集團、紅星文化、北京獵戶星空科技、酷熊冰雪世界等。昌南里不僅會持續引入潮流 IP ,還將包括景德鎮陶瓷大學在內的本地高等院校、中國八大美院、國內六大藝術學院、非遺藝人、成名陶瓷設計師等下游創作者引入街區,逐步實現潮流IP陶瓷化和產業化,擇機舉辦與潮流IP 相關的正版漫展、城市潮流音樂節等活動。

昌南里世界陶瓷潮玩小鎮暨國際潮流藝術IP聚集地的建設,將有效的把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景德鎮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用時尚、潮流與設計賦能景德鎮,讓“千年瓷都”更“活”、更“亮”、更“熱”、更“潮”,讓古老的陶瓷文化名城走上先進文化引領城市發展之路。

來源:東方網